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四川省主要农
川农品审〔2017〕10号关于印发《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通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专业委员会: 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对品种审定工作的要求,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我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审定标准》已经第八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印发施行。 附件: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17年9月18日
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办起草了《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2016年11月25日。公众可通过以下渠道反馈意见:一、书面意见提交:邮编:650031,地址:昆明市茭菱路24号,单位: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管一科,收件人:孙林华。二、传真:0871-65362539。三、电子邮件:slh_km@126.com。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1月21日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水稻品种审定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1品种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
品种类型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品种类型指标
2.1 品种 variety
其年度品质指标中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长宽比四项指标,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达到部颁三级优米标准(中熟组增产≥8.00%,早熟、迟熟、山区组增产≥5.00%的品种除外)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区试年度抗某一种病虫害或逆境,其抗性为0~3级
2.2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抗倒伏程度≤3级;麦后直播水稻品种,生育期≤120天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支链淀粉含量≥98%
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
稻米颜色为白色以外的其他品种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在特定土壤条件下,米质达到国家食用安全标准
2.4 丰产性 yield ability
2 产量、抗性、生育期、差点率、倒伏点率、结实率标准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着性表示。
品种类型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对照品种
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区域试验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生产试验
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年度区试增产点率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颈瘟9级点数
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
生育期比CK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倒伏点率
2.8 品质 quality
产量或日产量比CK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产量比CK
2.9 生育期 maturity
年度区试品种结实率<70%的试点数≤2个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注:常规稻高产稳产型品种产量可比相同组别对照减产<5.00%,其他类型常规稻产量不作要求。攀西地区品种米质达部颁三级及以上。
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
3 DNA指纹检测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DNA指纹检测结果,新育成杂交种与已有杂交种有显着差异;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年度间品种一致。申报鉴定的新亲本与已有亲本有显着差异;杂交种与其双亲亲子关系一致。
2.11 一致性 uniformity
4 生产试验现场考察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水稻田间现场考察生产试验时,任一点某品种出现以下异常情况不予审定:
2.12 稳定性 stability
4.1 对照品种结实正常,某品种结实率≤50%。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4.2 早熟、中熟、迟熟品种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5天;山区品种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7天。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4.3 稻瘟病病穗率>50%。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4.4 稻曲病病穗率>25%。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一、产量
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的鉴定、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
区试两年平均产量比CK±%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增产点率%
以DUS测试结果和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DNA指纹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
差点率%
申请审定品种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DUS测试田间表现,包括田间抗逆性、一致性、特征特性等。
区试年度平均≥2.0%
4.1 符合审定标准,且经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达到法定票数的品种通过初审。
生产试验平均≥1.0%
4.2 特殊类型品种,由各专业委员会参照本标准进行初审。
主要病害接种鉴定结果均在中抗及以上
4.3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重大缺陷的品种不予审定。
收获时子粒含水量≤28.0%
5.1 根据主要农作物生产、育种、种业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可适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
品质综合评分≥84.1分
5.2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备注:差点率是指田间现场考察品种综合评定为差的试点占考察总点数的百分比。
5.3 本标准自起实施。
二、品质
稻品种审定标准
籽粒粗蛋白含量≥8.5%,粗淀粉含量≥70%,粗脂肪含量≥4%,容重≥710克/升,赖氨酸含量≥0.2%,须三项以上指标达标。
1 优质稻品种
籽粒赖氨酸含量≥0.4%
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籽粒粗脂肪含量≥7.5%
1.1 丰产性、稳产性
鲜食甜玉米可溶性总糖含量≥10.0%,鲜食糯玉米直链淀粉占淀粉总量≤3.0%,甜加糯型直链淀粉﹤10.0%,品质综合评分≥84.1分。
对照为同等级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1.0%、或减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粗淀粉含量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1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整株干物质含量≥28.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0.0%,淀粉含量≥25.0%。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2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整株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饲用价值优于对照。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3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0%、减产≤5.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5.0%、减产≤5.0%及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0%。
品质指标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三、抗逆力
1.2 抗病性
倒伏倒折率%
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或与对照品种相当。
4个主要病害接种鉴定均为非高感类型,相同病害连续两年为感的不超过2个。同一试验点田间自然发病结果,4个主要病害为感病类型的不超过2个;田间自然发病4个主要病害及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为非高感类型。
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接种鉴定结果均在中抗及以上。其他病害同普通玉米。
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纹枯病接种鉴定和自然发病均为非高感类型
1.3 生育期
丝黑穗病接种发病株率≤25.0%。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四、DNA指纹检测
2 普通品质品种
DNA指纹检测结果,新育成杂交种与已有杂交种有显着差异;杂交种一致性为1-3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年度间品种一致。申报鉴定的新自交系与已有自交系有显着差异;杂交种与其双亲亲子关系一致。
2.1 丰产性、稳产性
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对照为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7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一、 高产稳产品种
对照为普通品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增产点率%
2.2 抗病性
差点率%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常规小麦
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
区试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年度增产≥2.0%;或区试每年增产均达显着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
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年度增产点率≥60.0
2.3 生育期
杂交小麦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区试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8.0%,且年度增产≥5.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5.0%。
3、特殊用途品种
备注:差点率是指田间现场考察品种综合评定为差的试点占考察总点数的百分比。
陆稻、糯稻、多年生水稻、有色米、米线等加工型。
二、优质专用品种
3.1加工型品种
籽粒容重g/l
丰产性、稳产性
粗蛋白含量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湿面筋含量
抗病性
稳定时间
.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0-<8.0
.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
≥ 8.0且单年不低于7分钟
.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区试比对照减产≤8%
生育期
三、特殊类型品种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0% |
|
除白色、黄色、红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颜色 |
3.2、有色米品种
四、抗病性
包括红米,紫米等种皮非白色米的自然有色米品种。
条锈病:区试年度接种鉴定结果为中抗以上;生产试验成株期田间自然发病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感”的试点<50%。
丰产性、稳产性
白粉病、赤霉病:区试接种鉴定结果非连续两年高感。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抗病性
品种类型
.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区域试验
.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
生产试验
.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
生育期
每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每年增产点率
3.3 糯稻品种
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
丰产性、稳产性
花叶病毒病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两年区试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抗病性
人工接种鉴定,对弱致病优势株系抗性级别达到中感及以上,对强致病优势株系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
两年区试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单年≥21.0%
.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两年区试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两年区试粗蛋白质平均含量≥45.0%,且单年≥44.0%
3.4 多年生稻品种 在稻作产区能够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2年及其以上的,且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表现和上一年同季节同地点种植的表现相差不显着的稻作品种。
百粒重≤14.0克
两年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
每年区试,食用口感鉴定为香甜柔糯型,每500克标准荚数≤180.0个,两粒荚长度≥5.0厘米、宽度≥1.3厘米的标准荚率≥68.0%
3.5、陆稻品种
人工接种鉴定,品种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对照为陆稻品种,审定标准参照水稻普通品质品种相应条款执行。
棉花品种审定标准
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皮棉产量
1 普通玉米
与CK 比较
1.1 丰产性、稳产性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mm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
比强度cN/tex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
马克隆质量
1.2 抗倒性
对枯萎病达到抗或抗以上水平,对黄萎病达到耐或耐以上水平;对棉铃虫达到抗或抗以上水平,对红铃虫达到高抗水平。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20%。
为对照的95.0%以上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
为对照的90.0%以上
1.3 品质
为对照的70.0%以上
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69.0%,粗蛋白含量≥3.0%。
为对照的65.0%以上
1.4 抗病性
为对照的80.0%以上
高中低海拔穗腐病、灰班病、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低海拔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高海拔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为对照的70.0%以上
穗腐病中抗以上,抗性每提高1个级别,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为对照的70.0%以上
1.5 生育期
为对照的60.0%以上
中海拔(海拔1000-2000米)玉米区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高海拔(海拔2000米以上)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 7 天。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3.0个百分点。
1.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2 高淀粉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2.1 丰产性、稳产性
对照品种为同类型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
对照品种为普通玉米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
2.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 品质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含量≥75.0%。
糯玉米
粗淀粉含量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高油玉米
粗脂肪含量≥7.5 %。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含量≥0.4%。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2.4 抗病性
高中低海拔穗腐病、灰班病、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低海拔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高海拔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穗腐病中抗以上,抗性每提高1个级别,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2.5 生育期
中海拔(海拔1000-2000米)玉米区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高海拔(海拔2000米以上)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 7 天。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3.0个百分点。
2.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3.1 丰产性、稳产性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相当,且比对照品种早熟≥5.0天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2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10 %。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之和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15 %。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20 %。
3.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3.3 品质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含量≥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糯玉米
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
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4 抗病性
主要病害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5 生育期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5.0个百分点。
3.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4 青贮玉米
4.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0%。
4.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 0.0 %。
4.3 品质
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4.4 抗病性
叶部病害、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为非高感。
每种病害达到高抗,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生物学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4.5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5 爆裂玉米
5.1 丰产性、稳产性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5.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5.3 抗病性
主要病害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5.4 生育期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5.5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附录A:玉米病害鉴定种类
A.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
穗腐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紫斑病、灰斑病。
A.2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紫斑病、灰斑病。
A.3 青贮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锈病、灰斑病、小斑病、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丝黑穗病、紫斑病、茎腐病。
A.4 爆裂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灰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丝黑穗病、紫斑病、茎腐病。
附录B:玉米品质检测项目
B.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容重、粗淀粉、赖氨酸。
B.2 糯玉米
容重、粗淀粉、赖氨酸。
B.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B.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3.2 糯玉米
直链淀粉、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4 青贮玉米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蛋白质。
B.5 爆裂玉米
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1.产量指标
1.1 中筋品种
常规品种: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3%,且≧60%的试点增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
杂交组合: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6%,且≧60%的试点增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
1.2强筋品种、弱筋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着。
1.3特殊用途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减产幅度≤5%。
1.4高抗条锈病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着。
1.5早熟品种
生育期比对照短7天以上,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着。
2.抗病指标 :高感条锈病不予审定。
附录A:小麦品种类型
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14.0%或面粉湿面筋含量≥30.0%、面团稳定时间≥8.0分钟,且每年不低于7.0分钟。
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26.0%、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
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
以上各类品种指标以两年区域试验品质检测结果平均值为准。不属以上三种类型的,归入中筋品种类型。
B.1 黑色、紫色、蓝色小麦
种皮颜色为黑色、紫色、蓝色小麦
直链淀粉≤2%
附录B:小麦抗逆性鉴定项目
B.1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
B.2抗逆性鉴定:抗旱性
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1 普通品种
1.1 产量标准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减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 品质
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5.0%。
1.3 抗病性
高感花叶病毒病品种,不予审定。
高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1.4 生育期
比对照品种晚熟≤7天。
比对照早熟7天及以上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2 特殊用途品种(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鲜食品种、黑色大豆、褐色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型大豆品种等)
2.1 产量标准
同类型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3%,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5.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鲜食大豆品种与其它类型品种同组试验时,亩鲜荚产量不低于600千克。
2.2 品质
粗脂肪平均含量≥21.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5.0%。
粗蛋白质含量≥43.0%。
鲜食型品种口感鉴定A级:香甜柔糯型,B级:鲜脆。每500克鲜重不多于180个荚,两粒标准荚长宽分别不低于5.0cm和1.3cm,标准荚率不低于68%,茸毛色灰色,鲜荚色绿色或浅绿色。
黑色大豆、褐色大豆品
脂肪氧化酶缺失型大豆品种
种子子叶中大豆脂肪氧化酶含量≤1%)。
2.3 抗病性
高感花叶病毒病品种,不予审定。
高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2.4 生育期
比对照品种晚熟≤7天。
比对照早熟7天及以上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二肖二码发布于新闻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四川省主要农